
传统零售业展现出了久违的生机与活力。
仅10月份,盒马“超盒算”一日之内开出了14家门店,永辉超市7家门店完成调改开业。淘小胖在郑州的新店首日销售达到了227万元,雅斯超市在湖南的首店首日销售更是达到了266万元。此外,众多区域零售企业也在持续开店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提供了佐证。今年1-9月份,限额以上超市企业的销售同比增长4.4%,为最近三年最好的水平。
今年以来,各个地区不时新开的门店,吸引着大量消费者回到线下,不断刷新销售纪录。原本的头部企业不再故步自封,转而对经营理念与门店呈现进行调整,推出了完全区别于以往的门店。这个过程中,新企业、新模式、新理念层出不穷。
与之对应,各方的视线也重新回到了实体零售行业,关注其未来的走向与潜力。而在此之前的数年,外界的关注始终集中于直播电商、社区团购、前置仓等新业态,对于传统商超企业则多持悲观态度,认为其效率体验远不及前者。
这些变化的根源是,过去二三十年间,零售行业形成的稳定格局走向瓦解,企业不得不在变革中谋求出路。这些现象让我们足以判断,零售行业告别了“大一统”,企业也将在持续地混战之中,建立起全新的秩序。
正如两千多年前,社会剧烈的动荡之中,催生出了诸子百家,并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。
首先,一批新的企业进入了大众视线。它们以区别于以往的经营模式,迅速建立起了竞争优势。
就过去几年来看,零售行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转折点就在于,胖东来开始帮助其他超市进行调改。调改的显著效果,让行业看到了超市本身蕴藏着潜力,也推动新玩家的入局,和传统企业对于自身状况进行反思。
同期,位于河南的鲜风生活、淘小胖、华豫佰佳等玩家也开始崭露头角。在其他超市客流严重下滑的情况下,这些企业凭借着加工熟食以及精细化运营水平的优势,吸引着大量年轻人到店。它们的脱颖而出,也让众多超市看到了新的可能。这个过程中,从业者的信心开始逐步恢复。
发展到现在,上述企业已经成为行业无法忽视的存在。淘小胖已经走出了河南,顺利进入了重庆市场。鲜风生活的装修设计风格、自有品牌开发的思路等,则成了众多企业参考学习的样板。从规模来看,它们的年销售也已经达到数十亿元的量级,而且还在持续扩张。
更为重要的是,现在的市场上,已经形成气候的新企业早已不止这三家,超市的经营也不再完全依赖学习模仿。
举例来说,在超市的赛道中,位于西安的成山农场,在较短的时间内,完成了从社区店到购物中心店的升级。同时,还在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,调整自身的定位和经营策略。可以说,用一年的时间,走完了其他超市数年的路。而在这背后,依赖的则是,十分年轻化且具有学习能力的团队。据了解,成山农场的管理层中,95后人员占比已经达到了20%。
山西美特好推出的新品牌“开心大集”,则把超市与餐饮、工厂结合了起来。在门店内,开心大集设置了众多的加工车间,将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完全放在了卖场内部。同时,生产全过程完全公开透明,打消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顾虑。其团队负责人表示,他们想要打造出有“烟火气的山姆”。
在其他超市强调品质和升级,将门店开到购物中心时,农夫刘先生则主打社区生鲜店的定位,强调商品性价比。而为了保证商品和价格优势,这一企业甚至没有设置独立的采购部门,而是由老板本人负责选品定价工作。而过去两年时间,农夫刘先生在郑州已经开出十余家门店,近期也已进入西安。
在此之外,山姆、盒马、奥乐齐等头部连锁企业的开店速度也明显加快。互联网企业中,阿里、京东、美团也均已入局折扣店赛道,成为整个赛道中的主要变量。
就目前来看,这些企业在商品、价格、体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化,形成了优势。一个直接的体现是,消费者不断涌入了这些超市中,瓦解了传统商超维持多年的统治。
第二,原有的市场格局开始松动。面对充分竞争的市场,传统商超积累的优势已经不再显著,被迫进行调整。
事实上,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国内零售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格局。在不少区域,都诞生了代表性的企业。这些企业往往在当地一家独大,形成了垄断格局,其他企业极难进入。这一点,在河南就能明显看到。
缺乏竞争也导致部分企业忽视了真实的消费需求。在社交平台上,能够看到不少消费者反映,当地超市的商品价格太贵,无法满足需求,希望有山姆、盒马、胖东来等企业进入。
但现在,山姆、盒马、奥乐齐等企业持续在向下沉市场渗透。而各个区域诞生的新兴的超市,目前开店的速度也已明显加快,甚至不少企业开始向外扩张。这些企业共同发力,让传统超市再难高枕无忧。
因为客观上,这些企业大多在商品开发能力、对消费需求的洞察等方面都具备优势。
一个典型的案例是,大张在洛阳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,此前永辉、沃尔玛、家乐福等全国连锁超市都曾铩羽而归。但在盒马确定进入后,大张对品牌形象进行了升级,上线了配送到家的服务,在商品层面也进行了调整。而在此前,易合仓、567鲜生都已经在洛阳站稳了脚跟。
有媒体报道,自盒马宣布进入临沂万象汇后,家家悦随即便对门店进行了改造升级,对商品结构、门店布局装修等均进行了调整。
这些仅仅只是一个缩影。在此之外,已经形成规模的折扣店,更是对原有的超市产生了巨大冲击。“现在消费者日常所需的东西都能在奥乐齐买到,而且价格更低,他们自然没有理由去其他门店。”一位零售从业者说道。
这种情况也倒逼超市开始进行调整。就现在来看,调改已经成为常态,也不分规模区域。内容则涉及了商品、服务、体验乃至供应体系、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。这些调整在加剧竞争的同时,也在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迭代。
就目前来看,部分超市新开出的每一家门店都较之前有显著升级痕迹。而无论是自有品牌还是加工熟食,此前超市也都曾布局多年,也是最近两年才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。
第三,现阶段,旧的流通体系已经无法支撑超市的经营。在新的秩序形成之前,超市的经营尚无确定的答案,每个超市都有“超车”的机会。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。
今天,行业内诸多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,原本依赖人口红利发展起来的企业,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。
过去多年,线上渠道、各类专业店都在不断瓜分超市的客流。面对这种状况,超市更多是消极应对,认为自身难以与其竞争,从而导致了顾客的大量流失。而在数年前,就已有优质的供应商开始撤出商超渠道,布局线上。同样受制于超市采购流程的烦琐,市场上具有吸引力的网红商品,也很难进入这一渠道。即便进入,热度也已经过去。
正是在这一背景下,大量超市的出局才给了新兴企业发展扩张的生存空间。实际上,几年前购物中心更愿意引进大型连锁商超。
但零售业向着更具效率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逆,而人口结构与消费水平变化也带来需求的变化,由此行业面对的是一场深刻变革。
不过当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时,此前的经验就会大量失效,企业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,正在摸索前行。
以日本作为参考来看,多数超市将食品销售占比提升到80%,销售的生鲜类商品调整为深加工,让门店变成消费者家庭厨房的自然延伸。这也意味着超市经营的逻辑需要从少品种、大量陈列,改为多品种、少量陈列。更进一步来说,原本由供应商承担风险、掌控商品主导权的模式也不再可行。
这种经营模式完全区别于传统超市,且需要涉及企业底层逻辑的变化。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占据绝对优势,找到能够适应未来市场的最优解。
向上延伸整个流通体系也在发生变化。今年以来,专业供应链企业陆续出现,它们开始为超市提供包括商品供应等在内的各项专业服务。社会分工的专业化,也让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再受制于规模。在一定程度上,给予了所有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。
而老一辈的零售从业者逐渐退场,80、90后年轻人开始成为企业操盘手,这也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与变革。
现在可以肯定的是,这种混乱还将持续下去。但这样的背景下,没有哪一条路径被证明是正确的,所有企业都可以在这场变革之中寻找自己的答案。
历史经验则告诉我们,零售企业的“百家争鸣”必然带来颠覆性的改变,而变革之中的行业对每个企业而言都蕴藏着巨大的机会。而从更长远的角度去看,新的格局与秩序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,新的零售业巨头也会逐渐浮现。
(责任编辑:zx0600)
